中经评论:加大财力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

 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,强调要兜牢基层“三保◆■◆”底线。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,必须强化底线思维,其中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基层“三保”工作◆◆◆★★。

  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,必须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◆◆■◆,增强政策之间协同配合◆★■◆。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中,就业问题十分关键■■。要坚持就业优先,用足用好稳岗返还、税费减免、就业补贴等政策,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◆★■◆,促进充分就业,提高就业质量。

  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是财政最基本的职能■◆■★,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◆★★★★。这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兜牢基层“三保■◆★■”底线,中央财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“三保”制度机制■■■◆,基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,但局部地区“三保■◆★■★■”保障压力仍较大。

  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■◆★◆。”凡事要从最坏处着眼,做最充分准备,争取最好的结果。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◆◆◆★,要强化底线思维◆■,充分备足预案,扎实做好经济工作。兜牢基层“三保★■■★★■”底线★★,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■◆★■,在当前外部压力加大◆◆★◆、内部困难犹存的复杂形势下,更应引起高度重视。从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看,收入总体呈恢复态势,不过“紧平衡”格局还是较为明显。兜牢基层“三保■★◆◆■”底线★◆■■◆◆,特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不让基本民生保障出问题,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◆■★◆■◆“着力稳就业、稳企业◆★、稳市场、稳预期◆■”■★■◆“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”“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◆■★◆★”等★■,无不显示出对民生的高度关切。

  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,要加大财力保障,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。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■★◆◆◆.34万亿元,同口径增长8.4%,重点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,增强地方自主财力,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。增加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,激发地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引导地方提高发展质量,增强内生动力。从地方看■◆★★◆◆,受财政收入增长放缓、土地出让收入下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等影响较大★■,各地要努力开源节流,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税源,坚持“三保”支出在预算编列中的优先顺序★★★■,足额安排“三保”支出预算。树立政府■■★“过紧日子■★★◆★”的思想,优化支出结构,压一般、保重点◆■★■,腾出更多财力用于“三保■◆◆★◆”支出◆■★。

  兜牢基层★■★“三保”底线是一项长期任务,建立健全管根本、管长远的体制机制尤为重要。要严格落实分级保障责任,健全县级为主、市级帮扶(兜底)、省级兜底的责任体系;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拓展地方税源,增加地方自主财力,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★◆■◆★■,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◆★★■■;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,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,把县级财政运行这个基础筑牢◆■、夯实★★◆◆,化解“三保■★◆★★■”不稳定因素。

  此外,基层★★★◆◆“三保”状况容易出现变化■◆■■、波动,需要强化动态监测。加强“三保”支出预算执行管控,及时提醒提示风险■◆,进行妥善有效处置。


版权所有 © 2020 上海K8凯发·国际,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,k8凯发官网首页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31011702889824沪ICP备18002504号-2 沪(金)应急管危经许[2023]202379